1947年,湖北黄安的部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“访客”,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。她穿着朴素,手里提着包袱,走进了军营,显然是来找她的儿子。让人意外的是,当她报出儿子的名字时,竟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。她的名字立刻被传到司令部,政委特意亲自接待了她。这个老太太所找的人,不是别人,正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——陈锡联。
这情节像极了某些小说中的“爽文”桥段,但它确实发生在了现实中。陈锡联,原名陈锡廉,从小家境贫寒,不识字。记得他小时候,他的父母给他取了“锡廉”这个名字,可是在参军登记时,登记员误将“廉”字写成了“联”。当陈锡联看到那错写的字时,虽然心中有些疑惑,但他并未多想,反而笑着接受了这个名字:“行,就这个吧。”从此,陈锡廉成了陈锡联。
展开剩余83%陈锡联14岁那年参军,身材瘦小的他并不能担负起扛枪的重任,于是被安排到了勤务班。起初他做事笨拙,比如给伤员换药时总是小心翼翼,生怕伤到人。好在他很有耐心,慢慢地也变得越来越熟练,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。1931年黄安战役打响时,陈锡联已经是连指导员,年轻的他,在战场上锻炼得非常快。有一次,部队经过家乡,他远远看到母亲正在田里插秧。母亲弯着腰,背影在风中轻轻晃动。陈锡联想喊“娘”,却被通讯员一把拉住:“敌人的援军就快到了,我们得赶紧走!”这最后的呼唤始终没能说出口,他带着满腔不舍,转身投入了战斗。回头看一眼时,他只看到母亲站在田埂上,倔强地直起腰,望着远去的队伍,手中的秧苗滴水成珠。
1937年深秋,夜袭阳明堡战役传来捷报。陈锡联带领战士们趁着夜色摸进日军机场,成功摧毁了几十架敌机。战斗胜利后,陈锡联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太行山,甚至登上了报纸。家中的母亲拿着报纸,捧着照片找乡亲识字看。听到“陈锡联”立功的消息,她几乎泪水涟涟,忍不住反复念叨:“俺儿炸了鬼子的飞机!”她把报纸小心地包好,藏在炕洞里,时不时拿出来,给人看:“这是我儿子,他在八路军打鬼子。”
当时,家里的条件极为贫困,通讯不便,家书往往需要几个月才能送到。陈锡联每次收到母亲的信,总是小心翼翼地保管着,信纸边角已磨损、发黄,甚至被汗水浸透。尽管纸张褶皱不堪,他却把它当作最珍贵的宝贝。一次,警卫员看到陈锡联对着信纸出神,听见他轻声自语:“娘做的鞋底子,估计该换双新的了。”这些细微的情感,尽管未曾直接表达,却深深刻在了他心里。
然而,最初陈锡联的母亲是坚决反对他参军的。她知道上战场意味着危险,她只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、安安稳稳地生活下去。生活的艰辛早已让她变得消瘦,丈夫在田里因病倒下时,她手里抱着陈锡联和即将出生的二儿子,眼睁睁看着丈夫死去,临终时的遗言还在耳边回响:“娃们得活下去。”她一直记得,那个时候家里连几亩薄田都没有,生活陷入困境,年年交完租子,剩下的粮食根本不够全家人填饱肚子。为了生计,母亲经常带着陈锡联四处讨饭,有一次,恶狗追赶着他们,母亲用后背护住了儿子,身上被咬得血肉模糊,而她自己却把最后的玉米糊糊喂到儿子嘴里。
那时的日子艰难得让人无法忍受,母亲曾安慰陈锡联:“等咱熬出头,娘给你做双厚底鞋,走再远的路都不冻脚。”然而,时光荏苒,陈锡联在十四岁那年遇见了红军。在一次放牛的途中,他见到了带领红军走过的詹才芳,队伍中人们身背枪支,见到贫苦的孩子们就塞给他们红薯,喊着“打土豪,分田地”。这一下,陈锡联被深深吸引,回家告诉母亲时,母亲则立刻捂住了他的嘴,坚决不同意他参军。但陈锡联最终还是偷偷跟着队伍走了,离开时,他流着泪向母亲的方向磕了几个响头,哽咽着说:“娘,等我打跑地主就回来。”
这一次别离,竟然整整持续了十多年。 直到1947年,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,陈锡联的弟弟陈锡礼在部队担任向导,偶然提起了母亲在家里打听陈锡联的事情。这一信息很快传到了政委杜义德的耳中,他立刻下令:“快把她请来!”不久之后,老太太被亲自送到司令部。当她看到满屋子穿着军装的人时,紧张得不知所措。有人看她紧张,便开玩笑道:“大娘,您看,哪个是您儿子啊?”就在她一脸疑惑地盯着每一个人时,陈锡联被叫了进来。老太太眯起眼,仔细地挨个看,终于认出了他,一声颤抖的呼唤:“你是!你就是我的家谱庆啊!”陈锡联进门后,看见了母亲那张已经布满皱纹的脸,他顿时愣住了,随即跪倒在地,泪水夺眶而出:“娘!”
那天晚上,母子两人聊了整整一夜,老太太从包袱里拿出多年来藏在炕洞里的千层底布鞋,陈锡联泪眼朦胧。她一边笑着,一边担心地说:“当了大官也得吃饱饭,你看你,都瘦了不少。”第二天清晨,陈锡联不得不归队,临别时,母亲塞给他几个熟鸡蛋,他忍不住眼含热泪,转身骑上马,离开了那个熟悉的地方。母亲一直站在原地,目送着他,直到马蹄扬起的尘土消失。
新中国成立后,陈锡联曾试图把母亲接到自己工作所在地享福,但老太太坚决不愿离开故乡。她总是说:“我在老家还能种些地,城里我住不惯,你安心工作,做好了就是我最大的骄傲。”直到1954年,母亲病重,陈锡联才不顾母亲的抗拒将她接了过去。可是,老人依然念念不忘家里的祖坟,住了没多久便坚持要回去。最终,老太太离世,陈锡联亲自为她送葬。每当他面对母亲的照片时,心中便无尽的伤感。
1997年,陈锡联回到老家,特意去母亲的墓前拜祭。 在墓碑前,他默默跪下,低声哭泣:“娘啊,我不孝,没能让您享上福,儿子对不起您……” 1999年,陈锡联在北京去世,享年85岁。他的一生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服务,唯一的遗憾,大概就是没有能够更多地陪伴在母亲身边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