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场名为“护身军刀”的军事大戏落幕,却留下了诸多耐人寻味的疑问。这场由美国和澳大利亚主导,耗资5.326亿美元的联合军演,号称汇聚了来自19个国家的近3.5万名官兵和数百架战机,旨在展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联合实力,并演练“敏捷作战部署”——应对基地被攻击后的快速分散与重组能力。然而,这出精心策划的“肌肉秀”,却意外地暴露了盟友间的裂痕,以及美国印太战略的困境。
盟友间的“貌合神离”:算盘与裂痕
表面上看,澳大利亚作为东道主,积极配合开放关键设施。但面对美方及荷兰提出的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 3.5%的要求,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和国防部长理查德·马尔斯态度强硬,明确表示国防政策将由澳大利亚自主决定,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。 这展现了澳大利亚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底线。
展开剩余77%英国则为了AUKUS潜艇项目,不得不“硬着头皮”参与。然而,其派出的“威尔士亲王号”航母却因护航舰艇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,更尴尬的是,一架F-35B舰载机在前往印度洋途中因液压故障而“趴窝”,最终不得不拆解运回。这突显了英国参与军演的仓促和无奈。
荷兰武装部队司令艾赫尔斯海姆在澳大利亚的言论更是耐人寻味。他将中国比作俄罗斯,大肆渲染“中国威胁论”,并敦促澳大利亚增加军费。 这番言论被专家指出脱离现实,更像是为了讨好美国。
其他参与国的表现则更加“象征性”。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参演规模相对有限,更像是为了展现政治姿态,而非真正投入到军事演习中。这场表面上的“大团结”,实际上暗流涌动,盟友们各怀鬼胎,算盘尽显。
“天王星”号:低成本的“最佳观众”
在美军耗巨资进行“敏捷作战部署”演练的同时,中国海军却以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方式,成为了这场演习的“最佳观察员”。 中国海军815A型电子侦察船“天王星”号,这艘排水量约6000吨的侦察船,在演习附近公海对横跨6500公里的演习区域实现了“穿透性监控”。 这并非“天王星”号第一次参与“护身军刀”演习的观察,自2017年起,它就成了演习的“常驻观察员”。
“天王星”号曾多次贴近美军“里根号”航母巡航,并成功捕捉过F-35战机的雷达信号,其情报获取能力可见一斑。此次,“天王星”号更与052D型驱逐舰“桂林”号组成编队行动。当菲律宾海警船试图驱离中国舰队时,“桂林”舰迅速起飞直-9C直升机进行空中查证,有效应对。这不仅展现了中国海军的强大情报收集能力,更突显了其体系化的战术应对和制衡能力。
美军耗费巨资的演习,却被中国一艘侦察船全程监控,这无疑暴露出其行动的透明化风险。更重要的是,战时获取的电子情报,例如“宙斯盾”系统的频率,将为未来的电子干扰提供关键优势。
“独角戏”的尴尬:战略困境与力量平衡
这场“护身军刀”演习,能否真正达到威慑效果,值得商榷。在澳大利亚国内,不少民众质疑演习的意义,认为其更像是为了服务美国利益,而非真正有利于澳大利亚。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评论区中,许多网友表达了对与中国对抗的担忧,这反映出部分民众对政府决策的质疑。
从国际战略层面来看,中俄“背靠背”的战略协作关系,构成了对美国印太战略的有力制衡。虽然俄罗斯总统普京未直接参与,但其战略利益与中国紧密相连,西方在亚洲的军事行动对其构成间接的战略压力,这无疑是对中国的间接支持。
真正的力量平衡,不仅仅在于军事硬件的对比,更在于战略互信、经济联系和民意的基础。美国试图以军事联盟来压制中国,但其根基并不如想象中稳固。
这场“护身军刀”演习,最终更像是一出美国演给自己看的“独角戏”,它既未能凝聚盟友的决心,也未能有效威慑对手,反而暴露了美国在复杂地缘博弈中的战略困境,以及对手的成熟与高效。在多元利益博弈和高效不对称战略面前,传统的军事同盟效能正在递减。 与其耗费巨资渲染对抗,不如正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,通过对话而非冲突来解决分歧,这才是国际社会真正的期盼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